存山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,有目共睹。
这已经走出传统儒学泛道德主义的理路,力图将西洋的科学与民主植入儒家文化传统。仁者爱人也与人是目的的思想是相统一的,因此,儒家所奉行的道德律或者绝对命令不待汉代出现三纲而有之。
牟宗三说唐虞三代之道与政规之道惟赖孔子之仁教始能成为活法,而亦惟赖孔子之仁教,始能见其可以下传以及其下传之意义【11】,这里称仁教而非礼教,同样是要突出仁在儒家文化中的基础地位。而汉代以后的三纲说则是反其道而行之,将伦理关系政治化与僵化,不但违背了孔孟本来思想,也背离了先秦儒家有关门内之治和门外之治的区分,它将主于恩掩义的先秦家庭伦理原则,在拟君比父的思想指导下,转变为义斩恩的政治与法律规则,其实是对伦理规则的异化,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原则压倒人道原则。关于科学思想之开出,李先生重视气学一派的影响。历代儒学和易学强调通过变易以保合太和,正是文化变革的最高理想。程朱理学以理一分殊为原则,其最高的理(太极)又是个至善本体,它只能是德性之知的对象,这样便没有了客观物理的地位。
……儒家文化要实现现代化的‘新命,一方面要协调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,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。通过总结五四以来文化历史环境之变迁,指点中华文化变革的新命。但他们并没有从文献上来辨析,而是做了价值的解释和意义之说明。
如果说孔子删定六经是闵王路废而邪道兴,皆带有时代之感悟与理想之寄寓的话,那么因古史而修《春秋》,就更是有感而发了。譬如《旧唐书》记,穆宗和近臣薛放之间就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: 穆宗常谓侍臣曰:朕欲习学经史,何先?放对曰:经者,先圣之至言,仲尼之所发明,皆天人之极致,诚万代不刊之典也。所以,就成形的文献而言,与六经的生成史直接相关的祗有《仪礼》,而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当属于汉代经学的完成品。‘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
所以,尽管像朱子所说的:孔子删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礼乐,赞《周易》,修《春秋》,皆传先王之旧,而未尝有所作也。[72] 《隋书》,第932—933页。
其后刘歆典校经籍,考而正之,欲立于学,诸儒莫应。故自黄帝下至三代,乐各有名。《归藏》,汉初已亡,案晋《中经》有之,唯载卜筮,不似圣人之旨。自是费氏大兴,高氏遂衰。
《汉志》言《乐》以和神,仁之表也。故曰: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魏代王肃、王弼,并为之注。其中,最早、也最为经典的概括,当来自《汉书·艺文志》: 《易》曰:宓戏氏仰观象于天,俯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《礼记》,万世之书也。战国时代的儒家,接着孔子所开创的路向往前走,诠解文典,踵事增华,使六经在思想的内涵上更为凸显,形态也渐趋于丰满,六经并举,成一定型。
《左氏》拘于赴告,《公羊》牵于谶纬,《谷梁》窘于日月,刘原父之言也。[46]乐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六经的系统里面,五经、六艺对于儒家的礼仪教化来讲,是一体化的状态。
[18] 关于古者诗三千余篇及孔子删诗之说,后人提出质疑(孔颖达、郑樵、朱熹等),或疑其数量,或疑其未删。这些纯属于巫史的行为亦必掺杂了各种思想观念,一如卜筮技术由简单到繁复一样,散落在卜辞记录之中的观念片段,也逐渐地向思想性的《易》系统靠拢,最终迎来了第三个时期的转向。到了殷、周之际,这一系统以数位的方式演绎出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占蓍体系,主要用于预知未来、推断吉凶,以文王为代表。东海卫敬仲,受学于曼卿。西狩获麟,曰吾道穷矣。《左传》记,赵衰谓:臣亟闻其言矣,说《礼》、《乐》而敦《诗》、《书》。
[64] 《隋书·经籍志》也说:仲尼因其旧史,裁而正之,或婉而成章,以存大顺,或直书其事,以示首恶。汉人推尊孔子,多以《春秋》、《孝经》并称。
而作为思想之研究,《礼》类的前史和后续的扩展,还是可以联系起来考虑的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谓:《易》曰:‘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
从现存记录看,后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春秋以还。在《春秋》之前,晋国使臣韩宣子在鲁国即看到了《鲁春秋》(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)。
《左传》谓: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[30] 《汉书·艺文志》,第1710页。就形诸文字的诗作来看,这其中有多少是属于原生态的,还是均为西周以后才创作出来的?葛兰言认为,风中的部分诗作,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创作技巧和花里胡哨的语言,也没有隐喻或明喻,事物都是直截了当地表示。如颜浊邹之徒,颇受业者甚众。
[9]这里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分为两组,分别以义、德贯之,而成治国利民之本。龟人掌六龟之属,各有名物。
故哀乐之心感,而歌咏之声发。《易》观其象而玩其占,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
陆贾谓:纲纪不立,后世衰废,于是后圣乃定五经、明六艺。汉武表章六经,乃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也。
(《离娄下》) 昔者禹抑洪水,而天下平。就孔子本人而言,他也是精通音乐的,在实践方面,深研乐理,能歌善器。[67]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,第3297页。揆度于内,举措得中之谓德。
当周之时,这些陈述性的材料既记录了西周统治者的言行和思想,也汇聚总结了传说时代的文明遗产,为后续六经系统的完型化与经典化奠定了初基。然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,但试读文,而不能通其义。
《春秋》则史官失其职,《诗》则輶轩失其官,《乐》则《雅》《颂》失其所,《礼》则务末而忘本,《易》则徒以为卜筮之书,《书》则《坟》《典》《索》《邱》世莫能读。孔子曰: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
春、秋教以《礼》、《乐》,冬、夏教以《诗》、《书》。[28]没有礼,就不能形成社会的秩序,所以荀子讲明分使群,从物质需求来解释礼的起源,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仪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(《荀子·礼论》)。
留言0